QQ圈子测试笔记

很早就听说腾讯要推出一款革命性的社交应用产品,用于赶超当前风头正劲的Facebook。近日,听过这款产品的名称叫做QQ圈子,并且正在内测中。作为一名互联网领域的资深律师,本人当然按捺不住好奇心,立即去体验了一把。

写软件测试报告,那是it网站的技术高手们做的事情,笔者不会越俎代庖。笔者对这款软件的测试兴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冲动——1.笔者想看看这个软件的功能到底有多强大;2.已经有律师朋友提出这个软件可能侵犯用户隐私,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的委员,笔者长期致力于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这正好是一个不错的标本。

以下是笔者在周六日短短两天时间里对“QQ圈子”的测试笔记。鉴于该款软件还仍是体验版,笔者的测试结果不一定与你测试的一样。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共同探讨:

一、软件功能并未如坊间传说的那般强大

第一次听到QQ圈子内测的消息,是在微博上。某网友极力推荐大家去测试一下,按照他的说法,连他失散已久的初中同学都能够找到,而且全都是实名,几十人中只有一个是昵称的。也许是我对自己的QQ好友经营的太差,我刚刚登陆QQ圈子后,圈子并未帮我找到什么失散已久的初中同学。我随机在搜索框中输入了几个大学同学的名字,也是“没有找到相关好友”。圈子推荐的实名用户大部分是我已经比较熟悉的平时联系比较多的好友。整体来讲,软件功能并未给我带来惊喜。

我不相信我的测试体验不佳是因为“人品问题”。我平时的工作习惯主要依赖邮件系统,估计是因为我对于自己的QQ好友的整理、归类、备注不佳造成软件并未能够取得必要的线索,从而导致我没有能够体验到QQ圈子强大的数据挖掘潜力。由此可见,QQ圈子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用户体验高低,完全取决于我们在使用QQ与好友沟通过程中对我们好友的维护勤劳程度。像我这样把所有好友都放在一堆的人,不要想让软件回报给我们清晰的人际关系脉络。这有点像我们穿的冬衣,他之所以暖和,是因为我们给了它热量。

我下决心以后好好维护我的好友列表了。

 

二、QQ圈子与用户隐私

1.研究难点之一:隐私立法不完善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已经呼吁了十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提交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客观状况使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实践面临严重困境。笔者曾经与法学界的权威王利明、杨立新等教授请教过如何看待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曾经与著名的网络法学家刘德良教授请教过在网络领域里如何看待隐私保护问题。他们给出的回答也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分歧。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个人隐私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如何保护和合法使用个人隐私信息?

这些基础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则势必导致两种极端:有人认为,所有别人不知道的信息都是隐私;但是同时又有人认为,在没有隐私立法的情况下,所有的信息都不是隐私。这两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在“什么是隐私”这个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之前,谈论如何保护隐私或者合法使用隐私,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2.研究难点之二:网络服务的技术性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每一次facebook、google推出新的服务或者更新其用户协议时,也都会遇到来自各个层面的侵犯隐私的质疑。这些质疑声音并非出自对隐私权的含义模糊不清,而是出于社会公众对网络服务这一强大的信息工具的技术细节了解不足,甚至对其“无所不能”的强大感到莫名的恐惧。腾讯是一家老牌即时通讯软件公司,其QQ用户已经达到四、五亿的规模,其信息储存和挖掘能力也让人捉摸不透。这就需要腾讯在推出给力的软件功能的同时,给出同样给力的解释——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3.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

由于目前这款软件还只是出于申请体验的过程中,肯定会随着用户的反馈而进行功能和界面上的调整。同时,我们能够从公开的渠道上得到的技术信息比较少,这时进行法律分析是比较粗糙的。我的素材主要包括:

a 自己的测试感受

b QQ圈子热点问题及其答案 http://im.qq.com/quan/index.html#hot

c 相关媒体报道,例如:http://www.sootoo.com/content/259875.shtml、http://it.sohu.com/20120323/n338644086.shtml、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2/0323/A20120323986087.shtml

在上述素材的基础上,我有如下几个初步结论:

首先,腾讯已经注意到可能引起隐私方面的担忧,并且做了必要的设计。

发生在不久之前的“3Q大战”虽然以法院判决的方式还给了腾讯以清白。但是,这场战争发端于360莫须有的“侵犯隐私”指控,令腾讯“很受伤”。相信自此之后,腾讯对于用户隐私问题将会非常重视。我发现,在圈子的测试网页中已经列出了一些与隐私问题有关的热点问题及其答案,其中包括“圈子使用了哪些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是否涉及用户隐私?”

我注意到腾讯回答:“QQ圈子会严格保护您的隐私安全,QQ圈子是基于QQ好友关系、分组名、备注名,通过聚合分类数学算法进行人脉推荐。这是社交网络类产品进行人脉推荐所采用的技术,不会涉及任何用户的聊天内容、历史操作等个人信息。”由此可见,我们大家公认为隐私信息的“用户通信内容、频率、操作历史”等信息,是被严格保密的。在测试过程中,笔者想要通过圈子了解任何一个网友和另外网友的沟通内容,确实无法实现。

同时,在硅谷动力的相关文章中曾经给出信息来源的解释:“腾讯还解释了QQ好友批量备注的实现方式,QQ备注名是圈子中人名的唯一来源。如果圈子内有半数以上的好友对你设置相同的QQ备注名,这个备注名将成为在圈子内展现的名称。比如,同学圈中一半以上的同学备注王某为“小王”,那么王某在圈子中的好友名称将展示为“小王”。 ” 这个功能确实体现了社交网络的真谛——你到底是谁,由你的好友们投票决定!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搜索引擎的“反向链接”算法,在这种算法中,我们的网站到底是否与某个关键词强关联,取决于以该关键词为锚点的指向我们网站的链接数量多少。如果每一个链接到lawyer8.com的网站都用了“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的锚点文字,搜索引擎有理由认为“lawyer8.com”网站就是“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的网站。同理,当很多好友都把“8559595”的QQ用户标注为“于国富律师”时,QQ圈子有理由认为这是“于国富律师”的QQ,并推荐给其他人。这种投票结果是否侵犯用户隐私?如果搜索引擎没有侵犯网站隐私,QQ圈子也没有。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搜索引擎会尊重一个robots规则。当用户不同意搜索引擎索引其网站时,用户会在网站根目录中的robots.txt文件中进行标识,告诉搜索引擎,本站不希望被索引,搜索引擎就要避开收录这个网站。搜索引擎尊重用户自行设置的robots.txt规则,这是搜索引擎对用户行使信息控制权的尊重。这种尊重超出了隐私权保护的范畴,是一种礼仪。值得注意的是,腾讯的QQ圈子也给用户这种控制权,“对于不想出现在该用户的圈子中或停用QQ圈子的,可随时选择‘停用圈子’”。

以上分析为周末闲来之笔,不一定正确。大家先聊着。我该去整理一下QQ好友列表了。

  • QQ圈子测试笔记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03日  所属分类:理论研究